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,在三地的共同努力下,交通一体化从蓝图迈向现实。昨日,市交通委发布京津冀交通一体化“成绩单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1年来,京雄城际铁路、京唐(京滨)城际铁路、津兴城际铁路等相继建成通车,北京市域内4条市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365公里,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主骨架基本成型,下一步北京将迎来“八站两场”枢纽新格局。
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极大拉近了三地时空距离。“截至2024年底,京津冀区域内高铁总里程由2013年的1284公里增长到2024年的2669公里,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;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.1万公里,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,京津冀地区1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。”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、主任李军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。
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逐渐完备并持续发挥作用。高速铁路方面,区域内国家高铁主通道加快完善,京张高铁、京哈高铁等相继建成通车,京津冀与东北、西北等周边区域联通时间大幅度缩短,城市群间良性互动局面初步形成,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之间基本实现1.5小时至2小时通达。城际铁路方面,京雄城际、京唐城际(燕郊至唐山)、津兴城际、怀兴城际(一期)等相继开通运营,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联系更加紧密,北京至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,京雄津保唐“0.51小时交通圈”已经形成。
市郊铁路方面,本市陆续开行了S2线、城市副中心线、怀柔密云线和通密线,北京和天津中心城区与新城、卫星城之间的“0.5小时通勤圈”加速构建,未来将对支撑长距离通勤、引导城镇空间优化拓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。此外,城市轨道交通不断向外围新城拓展延伸。截至2024年底,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达879公里,与外围新城及副中心连接的轨道线条,北京与外围新城之间的轨道联系更方便快捷顺畅。
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首条跨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线号线)将成为联通北京市朝阳区、城市副中心、平谷区和河北省廊坊燕郊的重要交通通道。
李军会介绍,目前该项工程已有13座车站实现结构封顶,9个区间实现了双向贯通,工程整体进展顺利。线路建成后,从燕郊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仅需9分钟,到北京CBD东大桥站最短时间约为32分钟,极大的提升沿线群众的出行效率,同时也将大幅释放京通通燕交通廊道运行压力。
“2014年以来,清河站、北京朝阳站、北京丰台站相继建成运营,北京已实现七站两场枢纽格局。”李军会介绍,正在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,作为北京市对全国的重要综合枢纽,将集成2条城际铁路、4条城市轨道交通、1条骨干铁路、1条市郊铁路和15条公交接驳线路,成为“轨道上的京津冀”重要支点。建成后,这里将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,可实现1小时抵达河北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,35分钟直达大兴国际机场、唐山市,15分钟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及北京核心区。届时,北京会正式形成“八站两场”枢纽新格局。
11年来,三地高速公路交通网也加快织密。“京台、京昆、京礼、京雄等一批国家高速公路建成通车,已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,由7条首都放射线条横线构成的京津冀高速公路主干网。”李军会告诉记者。
截至2024年底,京津冀三省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.1万公里(北京1276公里),较2014年增长近四成。特别是2024年,京蔚高速全线条连接西部区域的交通要道,北京西六环至河北蔚县驾车时间由3小时缩短至2小时。此外,还有承平高速、108新线高速、京密高速等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设,区域高速路网将持续优化完善。
2024年,市交通委携手津冀持续优化交通路网布局,实现了厂通路、通清路、西太路、长双路等跨界道路联通,三地衔接道路达到76条段。2025年,区域路网的织补加密仍是三地“牵头”的一项重要工作。计划年底前,陆续实现承平高速、京平高速改扩建、石小路等跨界道路通车,快速推进108新线等项目建设,增强区域交通设施供给能力,优化路网出行结构。
随着京津冀三省市综合交通体系逐渐完备,跨区域出行越来越便捷。目前,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,服务覆盖17个环京县市及地区,每日运送乘客约22万人次。
京津冀“通勤定制快巴”自开通以来,广受跨省通勤人员好评。目前,定制快巴已经开通了河北雄安新区、燕郊、大厂、香河、固安、永清、涿州、廊坊城区和天津武清、宝坻、海教园至北京地区11条线余人次,投入运营的车辆数从开通初期的16辆增加到现在的86辆。
“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运输载体,有效增强了三省市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,促进了区域产业体系调整优化。”李军会介绍,11年来,北京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,逐步推动交通运输网络优化和服务水平提升,为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、产业体系优化等提供了支撑保障。
区域交通发展加快了各类生产要素流通和周转速度,促进了京津冀产业体系调整优化“六链五群”转型。11年来,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,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.5万亿元,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。产业体系得到优化,2024年京津冀的第三产业比重近七成,较2013年提高10.8个百分点。
区域交通发展支撑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,产业人口向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有序疏解。截至2024年底,北京城市副中心高新技术公司数突破1200家,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1.8万家。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超300家,相关疏解及配套服务单位近2万人在雄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。
“未来,北京交通将一如既往发挥支撑引领和服务保障作用,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向纵深迈进,为加快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。”李军会说。
上一篇:吴梦梦的家访被学生无套免费观看
下一篇:本年第一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意发布